离离原上草全诗诗名,就跟他谈“离离原上草”,大部分不懂

不怕你不懂诗,就怕你不懂装懂。在诗词圈,笔者曾遇到过很多自以为“有文化”的人。

走进他们的办公室,墙上赫然挂着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但如果你问他作者是谁,诗名是什么,是陶渊明在什么情况下写的,他一问三不知。

走进他们家里,则总是能在案前找到一本《全唐诗》。但当你问到“小李杜”是谁,诗魔和诗鬼又是谁时,同样是一问三不知。

离离原上草全诗诗名(语文老师:遇到装有文化的,就跟他谈“离离原上草”,大部分不懂)

对于这些,他们则习惯性地用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来解释,却忘记了陶渊明的这句名言后,还有一句: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学富五车的陶公只是谦虚一把,却被当了真,当真是悲哀得很。

那么,对于这些明明一知半解,却总爱装文化的人,咱们遇到了该怎么治呢?关于这个问题,笔者曾跟不少资深诗迷讨论过,大家答案不一。

近日,笔者则特意就这个问题,问了一位语文老师。她给我的答案是:遇到装有文化的,就跟他谈“离离原上草”,一准儿能把他说懵圈,因为他们大部分不懂这诗的意思。

离离原上草全诗诗名(语文老师:遇到装有文化的,就跟他谈“离离原上草”,大部分不懂)

这位语文老师为何这么说呢?原因有二:

首先,咱们都知道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背的作品。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作品,如果都不解其意,那他自然不好意思再装下去。

其次,咱们别小看这句“离离原上草”,其实头两个字“离离”到底何意,很多人都不知道。当年《中国诗词大会》考“离离”时,百人团有一半以上的选手答错。

可见,用这句诗来考验是否真的懂诗,实在是太合适了。至于这“离离”究竟何意,我们先来读一读白居易的全诗:
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
这是白居易的送别诗,因此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:“离离”肯定是离别的意思。但事实上,在古典文学里“离离”另有深意。

离离原上草全诗诗名(语文老师:遇到装有文化的,就跟他谈“离离原上草”,大部分不懂)

首先使用这个词的是《诗经.黍离》,其中有诗云:彼黍离离,彼稷之实。而后,再接上几句形容自己心情不好的诗句,最后默默地加上:知我者,谓我心忧。在这首诗里,“离离”是用来形容稻草茂盛的样子。

咱们都知道,《诗经》在古代的影响力有多大。有了这首诗后,很多作者开始模仿并使用“离离”,比如清代的“极目离离,遍地濛濛”,元代的“鄂王坟上草离离”,都是这种用法。白居易的“离离原上草”,当然也是指草茂盛的样子。

离离原上草全诗诗名(语文老师:遇到装有文化的,就跟他谈“离离原上草”,大部分不懂)

那么问题来了,古代形容稻草茂盛的词汇那么多,为何《诗经》,包括后来的文人都习惯用“离离”呢?原来很简单:为了追求声律之美。

古代的诗词基本都是谱曲传唱的,特别是《诗经》,收录的基本都是各地民歌。因此作品里的拟声词,包括拟形词就特别多,传唱起来也更加优美。

离离原上草全诗诗名(语文老师:遇到装有文化的,就跟他谈“离离原上草”,大部分不懂)

白居易这首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一开篇就用一句“离离”,使全诗既接地气,又使音律自然流畅。与最后一句的“萋萋满别情”,更是实现了完美的呼应。大家可以试一下,换成任何词都达不到这样的艺术效果。世人皆说白居易是诗魔,为了写好诗以致口舌生疮,之所以会如此,正是因为他爱推敲字眼。

因此,笔者也希望那些不求甚解的“假文化人”,对古典诗词能多一些真正的了解。至于那些确实懂诗的朋友,则能多多传播。这两点,与诸君共勉。对此事,大家怎么看?欢迎讨论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违者必究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